上廣 下化老和尚‧生平略傳
~《廣化老和尚追思紀念特刊》編輯委員會撰
和尚諱振教,字廣化,俗姓彭氏,名華元,江西省南康市人。生於民國十三年農曆二月初十日。自幼即聰穎異常,讀書過目不忘,於鄉中享有神童之美譽。在嚴父益庭老人悉心栽培教導下,童年即已奠定深厚之國學基礎。
十八歲時,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江西省贛縣中學高中部。緣以日寇蹂躪中原,國家處於內憂外患,動盪之秋,乃毅然投筆從戎,追隨當時贛縣專員蔣經國先生,軍旅南北,開始其兵馬倥傯之生涯。
民國四十二年,由友人處獲得《慈航法師與閻錫山論道書》,初閱即驚悉佛法如大海,博大精深;於是向慈老(左一法照)馳函請益,深得慈老嘉勉勗勵,遂接受和尚皈依。其後,和尚因研習佛法;志慕出世,懇請慈老為之剃度,然因緣未成就,慈老即圓寂。民國四十六年,卸任軍職,禮拜於慈老剃度弟子-律航老人(左二法照)之座下,披剃為僧。
四十七年即應聘為台灣佛學院講師。四十八年於台北十普寺受三壇大戒,得戒和尚為白聖長老。受戒之後,即專持戒律,勤修淨土,並於台東創辦佛教蓮社。四十九年,和尚奉律老之命,接任台中慈善寺住持席。
由於親自目睹律老念佛安詳生西之瑞相,更堅定和尚「念佛見佛」之淨土思想。三年後,和尚將寺務交由師兄振光法師承辦;從此心無旁騖,專力投入僧伽教育之振興。或受聘他方,或固定辦學,計和尚一生興學之處有:新竹靈隱佛學院、台中慈明佛學院、南投碧山岩南光佛學院、台北東山佛學院、台中南普陀佛學院等地。培育僧材,不遺餘力,以致龍象輩出,弘化一方,續佛燈明,和尚厥功至偉。
民國六十七年,濟濤律師圓寂,和尚受濟老之託,假其關房,整理濟老平日閱藏劄記成集,刊行於世。
和尚目睹時代弊端叢生,發誓「力挽既倒之狂瀾,願作中流之砥柱,令正法重現於末世。」光大濟老護教匡時之遺志。於匡正時弊而言,和尚一生堅持僧尼不共住、不剃度女弟子之原則;於護持正法而言,和尚一生志願在建立二部清淨僧團。為悲憫犯第二篇之比丘學僧,慮其因戒不清淨,致障定、慧之修學。遂於第二屆時(民國七十年),特別禮聘道海長老蒞臨學院,開始建立二十清淨僧之出罪羯磨。而今歷三、四、五屆,此風依然持續不墜,和尚期「佛日將昏而增輝、正法重現於末世。」之護教匡時悲願,人天共鑒。
民國七十一年,因緣成熟,應聘至陽明山蓮華學佛園,為諸比丘尼、優婆夷講解八敬法及女眾學律常識,強調式叉摩那法之重要性與二部僧受戒之意義。反應熱烈,盛極一時。與會果有女中才俊,依和尚之輔導教授,次第受持沙彌尼戒、式叉摩那法兩個冬季,後於二部僧中受具足戒。十餘年後奉囑如法授戒。
民國八十五年,和尚領導「南普陀佛學院」進行為期半年之三壇大戒傳受戒法,受數百年中國佛教史上,時間最長的戒會,一償和尚如法傳戒,如法教戒之宿願。比丘戒壇之外,另有三位滿足二年學六法之式叉摩那精誠求戒不已,和尚遂允其於二部僧中受戒。此與西元四三四年,於南京南林寺戒壇,中國如法比丘尼之成立,同具有劃時代之非凡意義。
和尚於中國戒學史上,已奠立其不朽之地位。願滿之後,自知世緣已盡,咐囑弟子:「深體予心,持戒念佛;維護道場,清淨莊嚴;務秉六和敬之意,大眾和合無諍。」安詳捨報,頂煖之相,炳然昭現;身軟如綿,散出蓮花之香。荼毗後牙齒及牙齦全存,五色舍利,大者尚有多粒,是知和尚弘戒扶律固切,而自行尤為精嚴,說法真實不虛,故感此瑞應。
◎和尚著作:
一、淨土方面:1.記錄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》 2.編輯《律航法師遺著》、《李濟華居士遺集》。
二、戒學方面:1.《戒學淺談》 2.《五戒相經箋要集註》 3.《沙彌律儀要略集註》 4.《四分律比丘戒本講義》 5.編輯《濟濤律師遺集》
綜觀和尚一生,雖因病魔侵擾,色身羸弱,示現病行;然以其過人之意志力,百死不悔之堅韌生命力,完成弘法利生之神聖使命。 和尚雖已圓寂,芳規猶存,尚希四眾佛子,秉承和尚教誨,「淨戒為因,淨土為果」、「持戒念佛」,自度度人,方不負今生聞法學佛之勝緣,亦不負此一代高僧示現教化之機緣。
【廣化老和尚紀念共修會】網站:http://www.ghtemple48.com
略述和尚僧伽教育理念
淨 旭 敬撰
竹山‧南光女眾佛學院任教務主任
和尚傾一生之力於僧伽教育,而培育僧材的卓著成果,也是時人有目共睹的事實。於此,謹將和尚的僧伽教育精神宗旨、學程目標和理想,略作介紹,以享有心之士。
由於佛法住世的重心在僧團,所以對於組成僧團的份子-僧伽,其教育之成敗,關鍵著佛法的傳續與否。有鑑於此,和尚累積多年的辦學經驗,慧眼獨具的訂出解行並重的教育,希望培育具格的比丘僧,成為偉大的宗教師,具足慚愧、感恩、犠牲與奉獻的精神。在修行上、用功上,法法分明、善知方便與究竟,能悲智雙運、三學增上、續佛燈明;在研修聞慧上,知法知律,為多聞有智的比丘,作塵勞佛事,廣度眾生,同生淨土;在教制法軌上,威儀具足,樹莊嚴清淨法幢,善引大眾,敬上和下,道業增進。
基於這樣的宗旨,和尚在學程的設計上,學院的第一學期必定授《沙彌律儀》的課程。誠如和尚在《沙彌律儀要略集註》的序文中說:「沙彌律儀者,『近為比丘戒之階梯,遠為菩薩戒本之根本。』於出世戒學中,至為重要。......深知此書對修學佛法之重要:為初學入道之基,故沙彌不可不讀;是師長教誡徒眾之準繩,故大比丘不可不閱;又是出家人日常生活之規範,為一切出家人皆應受持之寶典。於是我歷次主持各佛學院教務,必於第一學期,授沙彌律儀一課。」
為初學者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以後,進而將教育的重心,放在建立清淨比丘僧團之上。比丘學僧,除了研習比丘戒法,更配合日常凡事羯磨的方式,讓學僧嫻熟止作二持的教與行。為了讓大眾在修道上沒有障礙,和尚鼓勵有犯戒的人要出眾懺罪,以求清淨,利益修行。所以約自民國七十年以來,和尚在學僧之中常保持二十位清淨僧的情況。從遠程目標而言,有二十清淨比丘僧在世,可以傳戒、懺罪、推動教育、成立僧團的司法單位,以維護僧伽的清淨幢相,令正法久住。就近程目標來說,可以讓犯戒的人有發露懺悔的機會。由於學僧們從新戒開始,都養成誦戒、懺悔的習慣,所以也都能一直保持僧團的清淨。除了要有清淨的僧團,還要有人提倡懺悔出罪的風氣,這些現象在其他地方幾乎是無法見到的。和尚敢為敢當,曾說:「如果我為大家做這些羯磨有什麼過失的話,我願自己一人承擔。」和尚這種拔苦與樂的偉大胸襟,實在無有幾人能及。
和尚除了重視學僧戒律的薰陶,在教義的研習上,由於南山三大部之教觀依天台,而持戒也要了知心相,所以和尚在教學上的大方向是:「行遵律儀,教宗天台、唯識,修歸淨土。」而在立學的次第上,更是歸結在菩薩三聚淨戒。希望依在悲智願行之上,孕育出智德、戒德、福德究竟圓滿、和合清淨的菩薩比丘僧團。所以和尚常勉勵同學說:「凡我同學,皆應發菩提心,作一個荷負如來家業,上求下化之佛子。毗尼嚴淨、定慧等持、福慧雙修、悲智並進,用報三寶宏恩,以酬檀那厚德。」這樣的訓勉,正是和尚「外現聲聞相,內秘菩薩行」的最佳寫照。
和尚雖然全心致力於比丘僧之培育,希望學僧在自度度他的能力和智慧上有所開展與完成。但對於比丘尼之教導,和尚一樣不遺餘力,除了每年為尼依止,振興尼眾如法結夏安居之風氣以外,也積極鼓勵女中丈夫能承擔尼僧戒法的弘傳、建立如法清淨的比丘尼僧團。
綜上所述,可以明白看出和尚僧伽教育的理想,在於成立清淨的二部僧團,也唯有清淨、和合的二部僧團住世,才是維繫正法久住的不二法門。
瞭解了和尚僧伽教育的精神與理想後,除了佩服和尚的遠見,更應繼承與發揚這份成果,讓和尚為令正法久住所做的努力,永遠流芳人寰,也讓這盞破暗的長明燈,能焰焰相續,盡未來際,永遠利樂人天。
~錄自《廣化老和尚追思紀念特刊》。頁378
新竹‧靈隱佛學院任教務主任
台中‧南普陀佛學院第一屆
台中‧慈明女眾佛學院任教務主任
台中‧南普陀佛學院第二屆
台北蓮華學佛園講授《戒學淺談》
南普陀寺傳授三壇大戒‧任得戒和尚